自疫情拉响警报以来,科技战疫力量纷纷涌入武汉,临时搭建的火神山医院、雷神山医院既是疫情防控的中枢所在,也是十年来医疗科技力量从蓝图走向现实的试炼场。
人工智能技术在此次防疫战之中应用非常广泛,从基于知识图谱的居民自省自查,到医疗影像的辅助,再到疾病预防中心的大数据监控,其中均不乏人工智能的身影。
联影智能的ai系统则聚焦于影像科,火神山医院、雷神山医院、武汉同济、协和、中南医院等一线战场早已部署完成了针对于新冠病毒的u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,战疫初期5-10分钟的ct阅片现已缩短为1分钟,大部分影像报告的撰写工作已经转交给了ai这位不知疲倦的助手。
同时,部分影像科技师的任务也交予人工智能处理。以“智能之眼”为例,该系统360度人体全动捕捉、自动生成3d人像功能,能够让影像科技师无需频繁出入隔离间调整患者体位,便可远程完成扫描。而对于每日工作超过12小时的影像科技师而言,不仅感染风险因此减小,其中带来的体力节省同样弥足珍贵。
所有的研发与优化始于2020年春节的第一天,团聚之时,逆行者已悄然上路。
战役前夕,上海成为联影研发根据地
大年初一,没有往日的串门,也没有热闹的团年饭,数位联影智能员工自发联系了武汉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,主动了解影像科医生的需求,并希望能为之提供帮助。
情况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。由于剧增的医疗需求,许多患者即便来到了医院,也因缺乏护士的指导和医生的救治而在门诊等地焦急等待。影像科的情况稍微好一些:隔离间内,身穿厚重防护服的医生有条不紊地为患者摆正姿势进行ct照片;隔离间外,负责影像分析的医生防护相对轻松,但却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,用以寻找数百层影像之中的可疑“白点”。
武汉同济医院:一位影像科医生还未脱下防护服便睡着了
与医生初步沟通之后,他们发现同济医院影像科的需求没有那么复杂。从两个方面来谈,一是物资缺乏,医院过去没有进行大量的防护服储备,物资的调度又需要时间;二是患者太多,医生希望能够在患者患病初期就将其诊断出来,但即便很多医生通宵达旦的工作,仍有数不清的患者影像需要审阅。联影智能公司coo詹翊强告诉动脉网,“我们的人工智能应该可以很好地解决第二个问题。”
确立目标后,联影团队多次前往上海公共卫生中心,这里聚集了上海一流的医学科研力量,收纳了上海大部分新冠肺炎病例。在这里,联影智能在已有的“ai+ct”技术之上,依托于联影集团自研“天眼”ct,开始了针对性的研发。
2月8日,联影第一版“ai+ct”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正式完成,在最初的版本之中,这款软件能够精准识别微小病变并自动勾勒;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肺部ct影像进行分割、自动为医生生成报告等,贯穿诊断到治疗全流程。
“除了提高效率之外,人工智能也能帮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。在实际之中,部分患者感染早期便查出存在流行病史,有明显临床指征,但可能没有足够的核算试剂盒让他做检测,也可能初次核酸检验呈阴性。这种情况下,我们希望能够用ct手段进一步确定患者情况。但在实际诊断之中,早期新冠患者肺部ct影像中常常会出现小的磨玻璃影,这些容易被医生所忽视的地方恰恰是ai所擅长的。”
磨玻璃影勾画图
“其次,ai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人的病程并优化医疗资源。当前在新冠肺炎高发地区,医疗资源(如核酸检测设备、病床等)还很紧张——我们需要辅助医生将确诊健康或已经治愈的人们尽快送出去。”
“要确诊患者的情况,一种主要手段是用试剂盒进行反复检测;但鉴于ct和核酸检测在检验效果上的互补性,ct影像诊断在《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指南(第五版)》便被列入其中。引入ct影像,除了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,还可以观察病灶是否发生变化,比如毛玻璃病灶是否被吸收。就后者而言,ai能够定量地对病灶进行分析,直观比较患者多次ct影像之中病灶的变化,这比过去仅用肉眼眼辨别、比较要精准很多。”
从上海市三甲医院、武汉前线医院的使用状况来看,联影智能的新冠肺炎ai系统已经能够以超过90%的准确度检测患者ct影像的疑似病灶,并对其进行勾画(勾画误差<1%)。但是,这仅仅完成了挑战中的第一步,更多的困难接踵而至。
进军武汉,将ai推上云端
新年以来,全国各省虽已陆续架起层层关卡,但回望武汉,其人员的流动管制严格程度无出其右。
“如何快速支援武汉,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。面对严格的‘封城令’,我们的同事经过多次申请才拿到了进城的通行证。第二个问题是服务器物流的问题。因为疫情,物流的时间比之前长很多。为了能及时向武汉发送服务器,我们的同事亲自跨省驾车,到供应商那里提货,保证装有uai新冠应用的服务器在第一时间到达疫情最紧急的地方。”
“随后面临的是部署问题。不同于以往,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医院进行部署。对于一部分信息化系统比较完善的医院,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将工作站安装至医院院内,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式。但就方舱医院这类临时搭建的医院而言,它的信息化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,又是传染高危地点,我们则依托联影云进行云端部署,将软件参数的调试、影像数据的储存、计算、分析功能全都转移至云端。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部署工程师的安全风险,也可以让我们算法工程师将最新、最好的模型在第一时间送到前线。”
云端部署方式有许多优势,但对于联影来说,这个时期采用云端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。如果是在现场部署,工作人员难免会因医生需求变化而反复调试设备,这需要他们频繁出入各个医院,而云端部署则只需在首次部署时前往医院,有限的工作人员无需在多个医院来回穿梭便可完成调试。
对于医院而言,这样的模式风险与收益并存。收益来源于便捷,当许多新医院(尤其是基层医院)想要部署时,该模式可以大幅加速部署过程。
风险则来自于数据安全,直至今日,很多医院依旧只愿意将数据留在医院的机房内,不愿上云管理,这中间的迟疑来源于对数据泄漏的担忧。
2月11日,联影智能u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率先落地武汉火神山医院,并迅速投入使用。截至2月19日,该系统已在武汉同济医院、武汉协和医院、武汉中南医院、雷神山医院等武汉抗疫一线医院完成安装。
战役之间,新需求与新发现
如果仅仅是为了提升医生工作效率、降低医院影像科压力,联影智能的人工智能的确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。但是,医生希望能有一种更为精确的方式,及早发现患者感染与否。
2月3日,一篇争议核酸肺炎检验与ct检验孰是孰非的文章在业界迅速引发争议,究竟哪一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状况,专家学者各抒己见。
武汉同济医院影像科夏黎明主任曾告诉动脉网:“尽管核酸检查是新冠病毒肺炎诊断的金标准,但咽拭子检测只有30-50%阳性率。此外,现有的医疗水平同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核酸检验的作用。由于医护人员试剂盒使用经验有限,很难采集到上呼吸道附近的唾液样本,造成患者假阴;如果病人刚患病,样本中病毒载量过低,也可能出现假阴性(漏诊)的情况。此外,pcr 检测方法对实验场地、检验仪器以及操作人员的要求都非常高。在许多基层医院,即便有试剂盒输送,医护人员也可能因为能力限制而无法采集到有效的样本。”
“相比之下,ct影像图像清晰度高,能够诊断早期轻微病变,如果当病变局限在咽喉部、气管、支气管时,肺实质与间质病变不明显,此时的胸部ct检查可能就是阴性;另外,新冠病毒肺炎也是一种病毒性肺炎,在这个季节常常也有其它的病毒性肺炎的可能。”
因此,无论那种方式,都不是十全十美,更好的方法是让两种办法协同。所以,影像科的医生希望ct能够在抗疫之中发挥一些新的作用。
2月14日湖北首次将临床诊断病例纳入新冠肺炎新增病例,将湖北省内具有影像学特征的疑似病例定义为“临床诊断病例”,但透过ct影像,医生仍不能直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。
那么,ai有可能直接帮助医生通过ct影像直接判断肺炎类别吗?很遗憾,目前为止,市面上的ai产品均不足以完成此重任。不过,联影智能已在后续的数据分析之中发现了一些不易察觉的规律。如今,u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已经具备一定程度区分“病毒性肺炎”与“细菌性肺炎”的能力。
“新冠病毒患者的ct 影像中,磨玻璃较多,而细菌性肺炎ct影像中实性病变较多且经常有胸腔积液的情况。从这一点出发,我们通过处理大量数据,已经能够给出一个肺炎类型的概率结果。在这个特殊时期下的武汉,在排除细菌性肺炎前提下,剩下的病毒性肺炎是新冠肺炎的概率就比较高了。”詹翊强对近期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简单的总结。
此外,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同样也值得推敲。“我们的ai辅助分析系统能够将肺部分成不同的肺段,把其中的病灶勾勒出来,计算每一个肺段病灶区的感染比例,从而为诊断感染情况提供参考。”
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区分新冠肺炎和其他病毒性肺炎的明确标准,但是如果ai算法可以精准地计算感染区域在不同肺叶、肺段的分布,通过大数据分析,也许我们能够找到某些鉴别诊断的规律。另外通过这种精准的量化分析,也有望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轻中重病情程度划分,制定个体化的隔离、治疗方案,对紧缺医疗资源的调度以及患者治疗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优化——这正是人工智能的潜在价值所在。
疫区影像科的问题不止精准诊断
疫情的特殊性使得社会救援也变得同样特殊。截至2月15日,武汉九个方舱医院已经开放,这里不仅需要诊断的医生,还需要诊断设备以供医生使用。
在过去,医院准备ct机房往往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,对环境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,不仅要有足够的射线屏蔽措施和承重基础,还要考虑到周围的信号干扰等各种复杂问题。方舱医院作为临时改建的民用场所,并不具备符合要求的现成房间。这个时候,联影的方舱ct“应急放射科”就派上了用场。
“这个“应急放射科”是联影为方舱医院量身定制的放射科全流程整体解决方案。它包含了独立扫描间、操作间、紫外线消毒装置等一系列必备设施。独立于医院的“箱体式”设计不仅便于快速拆装及运输转移,且插电即用。此外,防水、隔热、四季恒温的设置让它能够在极限环境下应对自如,随时可赶赴疫情现场或抢险救灾第一线。同时,ct均配备了‘天眼智能平台’,无需患者取下口罩,即可智能识别人脸及全身位置信息,实现智能定位和摆位,医生无需与患者接触便可完成扫描。”
在传统扫描过程中,放射科医生在体位选择、完成患者摆位、确定扫描范围等多环节上都需和患者密切接触。而“天眼智能平台”可自动定位,实时追踪患者的移动轨迹,动态调整定位方案,让医生无需进入操作间即可进行精准ct扫查,对于每日工作超过12小时的影像科技师而言,不仅感染风险因此减小,其中带来的体力节省同样弥足珍贵。另外,“天眼智能平台”也缩短了每个ct扫描的时间,减少了病人等待的时间和交叉感染的几率。
通过提高ct设备移动性的方式,再借助于影像平台的远程智能阅片功能,联影能够在疫区迅速赋予方舱医院有效的影像诊断能力,武汉医疗资源短缺、影像科人才缺失的问题也因此得到缓解。
逆行者不容忘记
回顾整个流程,调研需求、产品研发、设备安装、参数调用虽遇到诸多困难,但联影智能终究挺了过去。在詹翊强面前,更关心员工的安全。
“武汉本身是一个高危之地,许多员工本身在湖北,他们主动参与到抗疫之中;还有一部分员工虽不在湖北,也自愿跟随设备从外地进入到了疫区中心,他们的牺牲精神真的非常可贵。”
“这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挑战:在全国各地采取严格隔离措施的情况下,我们的部署队伍一旦去了武汉,就很难再去别的地方;大受影响的物流也导致我们无法尽快将设备送到医院之中,对此我们也启动紧急物流预案,自发运送设备。好在疫情正逐渐得到控制,希望这种趋势能够一直持续下去。”
春意已经慢慢在行道之间蔓延,即便是疫情也不能阻碍生命的延续。科技也有相似之处,每次我们所遭受苦难,都有抱薪者为我们收集经验,撑起抗疫的大旗。医护人员在一线为我们筑起安全线,而科技工作者用通宵达旦为他们锻造利器,抗疫之战中每一份力量,都值得铭记。
作者:赵泓维